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专题报道
联系我们

研学旅行溯源——从“游学”到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

2018/8/29 11:50:46      点击:


研学旅行是近年从国外传入的新型教育模式,但是追溯历史会发现我国的文化一直都有在游中学的传统,下面我们来一起跟着历史的步伐了解古人的“研学旅行”。


春秋战国


最早的游学出现在春秋时期,人们通过远游异地,从师学习,以所学游说诸侯,求取官职。史载孔子招徒讲学,率弟子们周游列国、传道授业,弟子们跟随他遍访都邑,从困顿碰壁中体悟人生,开阔眼界,了解民风政情。


及至战国,诸侯并起,厚招游学,广纳贤能;文士们通过游学增进学识,进而充当纵横家游说诸侯国,以言策建立功业,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,成就了一大批人才。



两汉


两汉承继战国游学之风,学子们为学经,远行访师问道,既求闻达也求仕途。游学丰富了学子、士人的知识与阅历,也成就了许多人。如司马迁在年轻时候游历和文化访古,对其终成《史记》,有很大的助益。



唐代兴“壮游”、旅行学习之风,众多士子走出书斋,多作郊游、远行、交友、边塞之旅。他们访古问俗、优游林下、寻幽探胜、结交豪杰、相互学习,在旅行中学习知识、体悟人生、修为人格、传承文化,成就很多传世的诗篇,而开放、包容的文化,更成就了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。


宋代以后


及至宋代和明清,游学、书院文化盛行,士人旅行制度化,社会逐步形成了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主流意识。宋代理学家、思想家朱熹主张学子不应拘于一隅,而应“出四方游学一遭”(《朱子语类》)。

 

当时名师硕儒所在的书院,常常成为一地教育、学术中心,吸引远近的学子趋而往之;士子们则利用科举和出仕机会频繁旅行,深入了解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情况。如宋代的沈括少随父宦游州县,出仕后重游历研究,最后写就集科技之大成的《梦溪笔谈》。董其昌在《画禅室随笔》谈画诀: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胸中脱去尘浊,自然丘壑内营,立成鄄鄂。”

 

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强调行中去悟,实践中学,学以致用,这一人文精神贯穿古今,影响了后世许许多多的人。如今研学旅行的兴起正是对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,为教育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